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湖南工业大学课程建设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报告

发表时间:2017-06-06    点击次数:20

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根据 2014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关于组织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以及省学位办工作部署,我校作为改革扶持单位,进行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建设。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在对我校课程开设和授课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就改革方向、改革措施、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而详实地提出了改革方案,旨在完善制度设计,规范课程设置,加强课程考核,健全激励机制,切实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突出内涵式发展。通过近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适应新形势下双一流建设发展需要,培养更高质量的高水平人才,特作如下总结。

一、课程建设改革试点思路及举措

1、以研究生思政建设工作为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工作融入课程建设。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研究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我校在此方面高度重视,非常强调融德育工作于课程改革建设之中,坚持做得德育进课堂、贯穿全过程,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这一思想。我们不仅强调在公共政治课中对此项工作的重视,还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此方面的内容。例如,我们要求所有研究生入学必须进行学术与科研道德教育,专业负责人和导师必须做好入学第一讲的工作。我们要求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结合研究生学术训练开展特色活动,融德育工作于培养环节之中。例如我们开展了“厚德讲坛”研究生文化论坛,讲坛打破原有“嘉宾讲,学生听”的讲座模式,首次采用“学生主讲,嘉宾点评”的方式,突出研究生在“厚德讲坛”中的主体性地位。研究生既是讲坛的“主角”,也是讲坛的策划者、组织者、主讲人。讲坛2016年首期确定主题“长征永远在路上”,旨在纪念伟大长征,学习传承长征精神。首期主讲人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研一学生。他们以“永远的丰碑”为题,通过一张张生动的图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历程,并结合新时期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倡导当代研究生要“不忘初心,走好新长征路”。他们以专业视角解读了长征的伟大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及今天长征路要求的四个方面,论述了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广泛意义和内涵。我们希望以“厚德讲坛”为载体,用心打造深受研究生欢迎的思想文化活动品牌,搭建新时期研究生的精神家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引、凝聚、激励研究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这种特色的课程活动中,既锻炼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又较好的进行了思政教育,效果较好。

2、以培养方案为中轴,整体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进程的制度依据,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2015年,为适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形势,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对全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开展了制定和修订工作。本次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制定了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方案,以及24个二级学硕士点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分类培养,创立研究生培优模式,学术硕士注重科研素质训练,专业学位着重培养专业能力,精炼专业课程, 课程数量达到407门。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1 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课程

 

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了差异化、动态化、开放性、基础性等原则。以一级学科为主要基础性导向,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科学、精到的前提下,又对二级学科某些我校优势方向进行了保留和加强;既坚持培养方案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不做大的调整又坚持在一些具体环节上面进行适当微调的原则。比如我们根据国家对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重视,拟首先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统一开始《工程伦理》类课程,1学分,16学时,开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在恰当的时机再向其它点拓展。我们坚持培养方案的一种开放性,在课程设置中,对于学术型硕士生,培养方案中要求设置前沿类课程,帮助研究生获得学科前沿方面的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培养兴趣,为科研选题拓展思路,课程教学采用课程组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特长,充分容纳各学科的最新发展需求。

3、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

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好的理论知识是研究生培养的题中之义,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实践能力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为了在专业学位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我们鼓励案例教学,鼓励以项目带动的形式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我们依托省校两级研究生创新基地强化学生进基地锻炼,另一方面特别强调走向市场,走进企业需求,以项目带动形式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锻炼和培养。2015年,我校和广东顺德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省外研究生创新实践联合培养基地,采用集中学习+公司实习+课题研究三段式模式进行联合培养,特别是采用了课程前置的培养模式,使得研究生在正式学习前能够接触工程实践,对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尝试,这种新的联合培养模式将为我校与企事业单位开辟新途径。2016年我们与顺德基地进一步合作,推出了批量研究生去基地锻炼。这种以项目带动学生能力的方式我们一直在继续,目前我们与株洲中车、中电集团、株洲中国动力谷、麓谷高新区等进行了密切联系和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下一步将进行实质性的推进。作为株洲高校,服务株洲地方经济,融入株洲市场需求,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是我们扎实推进的方向。联合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我们一直也在积极开展,2016年下半年,我校和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合作,尝试开放办学、共享资源联合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拓展我校研究生招生生源、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等教育资源,这种新的联合培养模式将为我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开辟新途径。

4、以重点课程建设为着力点,规范课程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2015年投入40万元引进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课程排课、选课和评课体系有望实现一体化,为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课程教学中,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坚持领导听课评课制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实行日常听课制度,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2014年,我校招收首届“绿色包装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博士生,为推动博士课程建设,对培养方案所设博士课程均进行立项,下拨24.5万元用于课程建设,资助了“包装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17门课程建设。为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2015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4个研究生课程教材进行立项建设资助,以教材出版为考核标准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2016年我们又重点立项资助12项高水平专著和教学用书,共计40万元。这些重点课程建设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正逐步明显,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我们基本构建了以博士特需项目课程为重点、公共课程改革为着力点、专业课程改革建设为推进抓手的三级课程建设思路与体系。这些课程的建设和规范开设有力的促进了培养质量。

5、以双一流建设为:机,加强国际交流,实施引智工程,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

建设面向新世纪的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是当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大局,是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历史必然所需。拓展国际视野、融入世界一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学校在这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强化课程国家化交流。一方面,学校利用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的“海外名师”项目等途径,为研究生开拓国际化视野和了解科研前沿积极创造条件,如土木工程学院引进的挪威科学院院士李春林教授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引进的刘仙芝教授,固定或不固定为研究生授课,提升了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坚持将我们的办学特色推出去,近三年学校积极参与世界包装教育各项活动,活跃于世界包装教育的大舞台,鼓励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在世界包装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推送包装教育成果。我们也积极准备召开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组织各类高水平的赛事。我们已经连续承办了两届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明年我校将和暨南大学共同举办第29届世界包装大会,这些举措将大大推进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学校已经和英国、美国等高校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6、以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为阵地,夯实课程改革效果。

研究生“百草之春”学术文化节和“百草论坛”创新论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研究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品牌。学校结合省学位办的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活动,逐渐将之建设成为强化研究生学术锻炼、夯实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阵地。

近三年,我们组队参加了省学位办组织的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学术论坛,如研究生英语翻译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MBA案例大赛等。近几年,我校研究生获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项、湖南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0项、湖南省高校MBA企业案例大赛获奖团队二等奖3项。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竞赛活动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大的驱动力。例如MBA案例大赛中对于MBA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MBA课程建设中将案例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动了课程资源库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类竞赛,融课堂知识于实际行业中,强化课程效果。如201611月,在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奖颁奖典礼上,我校研究生逐帧影像团队(徐广飞、徐恺鸿、乔治彦诚、曾译萱)凭借实验电影短片《po》喜获金海棠奖。其团队作品从15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顺利亮相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喜获青年导演签约。该电影节是国内当前新媒体互联网影视领域内专业、权威和关注度最高的微电影节品牌,充分体现了我校研究生作品的实力。

  2015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开展了第九届湖南工业大学“百草之春”学术文化节,相继开展了46场专家学术讲座,5次创业及就业指导活动,7次研究生会特色学术活动等,下半年组织举办了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语言·文学·文化”分论坛暨湖南工业大学第六届研究生“百草论坛”,来自省内所有研究生培养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出版的两本学术论文集受到了好评。下半年开展了第六届研究生百草论坛精品分论坛评选,其中电气学院的“名师导航”分论坛、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海拾贝”分论坛、法学院“法治中国”分论坛获得一等奖;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低碳人居”分论坛、商学院“商是与学是论衡”分论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分论坛、体育学院“湖湘体育文化”分论坛获得二等奖。

2016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了第十届湖南工业大学“百草之春”学术文化节,由研究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共16个学院相继开展了46场专家学术讲座,5次创业及就业指导活动,3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7次研究生会特色学术活动等,为全校师生献上了一道丰盛的学术文化大餐。2016年下半年组织举办了湖南省第九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土木建筑持续创新与健康人居”分论坛暨湖南工业大学第七届研究生“百草论坛”,来自省内所有研究生培养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出版了两本学术论文集。主论坛及各学院分论坛共举办涉及多学科、多专业90余场专家讲座。通过这些学术讲座活动,开拓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浓厚了学术氛围,在全校研究生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后我们将继续塑造好“百草之春”学术文化节和“百草论坛”品牌活动,创设新的形式,例如“厚德讲坛”等学术论坛活动,利用这些活动集中强化研究生学术能力锻炼,推进课程综合改革进程。

7、以创新创业为抓手,提升综合能力,推进课程教学

优质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有力推进研究生创新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创造新知识,我校在此方面非常重视,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研究生群体有单独的创新创业大赛,我们充分利用全国和省级各类大赛机会,注重前期组织,孵化推优,集中培育,强化实效,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三年来也初有成效。2016329日,举办了第六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经过预赛的严厉筛选,最终有15个创新类项目和6个创业类项目进入决赛。经过团队陈述创业理念、专家评审及现场提问,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基于生物特征(声音)的防伪方法》、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800W电压电流可调电源》、机械工程学院《可视化工艺装置》等12个项目分别获得创新类和创业类一、二、三等奖。2015年我校举办了第五届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15个创新类项目和5个创业类项目进入决赛,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工业双目视觉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项目、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数据化智能包装盒》项目、外国语学院《“小马过河”留学自助申请APP》项目等20个项目分别获得创新类和创业类一、二、三等奖。

20165月底,我们组织指导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湖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选送的5个研究生创业团队凭其创新性和可行性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4个铜奖的优秀成绩。6月底,参加株洲市2016年大中专学生创业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优胜奖三项。11月参加建行杯第二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各一项,优胜奖一项。2015年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湖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送的7个研究生创业团队凭其创新性和可行性从众多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优秀成绩。其中“‘小马过河’留学自助申请APP项目”、“通用集散远程控制网关设计项目”荣获二等奖。其中“可穿戴式中老年人智能应急药品设计项目”、“工业双目视觉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基于Android的大型商场智能导购系统项目”、“Found Fun私人订制摄影项目”、“数据化智能包装盒项目”荣获三等奖。我校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生彭若煜带领的移动互联网“家家社群”项目在天津举办的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大赛银奖。

我校与株洲市中小企业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鼓励有技术的研究生和导师入驻园区,并提供免费办公条件,鼓励技术孵化,近三年来有多个研究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中心。

二、课程建设典型经验

1、立足包装教育特色,打造包装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系。

我校以包装教育为特色,是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包装协会(IAPRI)接纳的会员单位,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我校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主动服务湖南新型工业化和中国包装现代化的办学导向,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正努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鲜明包装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我校是“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特需项目建设单位、有完整的包装学科硕士、学士培养体系。学校与包装直接相关的学院和单位有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东莞包装学院、校史与包装博物馆和中国包装教育委员会秘书处等。根据学校办学思路和历史,我们在课程建设改革上主要着眼于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服务行业需求三个方面。

1)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我们以“绿色包装与安全”博士特需项目课程建设为龙头,优化课程设置,重点资助适合行业需求、符合产业发展前沿发展的课程。近三年来,我们共资助此类课程共计29项,投入经费64万。这些课程直接嵌入到博士、硕士、学士三级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有力的推进了培养质量。

2)在注重实践能力方面。我校重点抓好包装教育人才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为此我校与东莞桥头镇共同创办了东莞包装学院。东莞包装学院立足产业需求、紧跟企业所需、积极将人才培养真正放到企业中去,在解决行业需求的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中国教育报对我校这种新型的“政产学研”的办学模式进行了头条报道,钻进企业办大学已经成为我校非常明确的一条办学思路。我们坚持以包装行业实践来带动其他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夯实这种能力锻炼模式。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强化了与广东顺德、株洲中车、中电集团、株洲中国动力谷、麓谷高新区等基地的联系与交流,送培研究生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包装教育实践为龙头、其他社会实践全面推进的全方位、全覆盖社会实践体系。大力推进了课程体系建设。

3)在服务行业需求方面。我校钻进企业办大学的思路和“政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本身就是立足行业、紧跟行业发展所需而进行的改革。包装教育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设置也是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此方面,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重点开设了学科前沿类课程、开办了特色论坛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术交流,承办大型赛事和行业高端会议。近三年来,在包装基础理论知识纳入本科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包装学科前沿类课程成为研究生的必须课程,行业交流,学术汇报,行业实践也成为研究生必修学分。我们承办了两届中国包装创意大赛,研究生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10多次,明年将承办29届世界包装大会。作为服务行业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十三五包装产业发展规划”为我校承担编写。研究生在这种服务行业的育人机制中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冶金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案例

1)构建多元化协同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

2015年我校与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共建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联合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2016年我校与该基地进行了深度合作,实质推进了研究生培养事宜。与以往研究生创新基地相比,本基地最大的特点:①高校对接企业的协同桥梁;②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完整科学的培养方案;③建立企业研究项目数据库,整合高校和企业的教师资源。本校依托基地、企业或研究所,以及网络资源,以冶金工程专业为案例,构建冶金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协同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2  冶金工程专业多元化协同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

 

高校、基地和企业三方协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培养。第一,以学校为主体,研究生第一学年完成学位课(公共课和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学习。通过产学研结合、科技服务项目,开展专业实践和科研工作;第二,以基地为主体,通过选择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完成职业基础知识的教学。通过特定招收生源,采用项目导入式的培养方案,对接企业,开展科研工作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第三,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特定类案例教学,完成专业实践类教学课程;第四,依托慕课(MOOC)大数据平台,海量的优质资源,设计精细化课程,翻转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为研究生超强互动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佳平台,也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资源。该模式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为培养单一主体,企业被动参与的格局,打破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的流通障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贯穿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多元化协同效应,实现高校-基地-企业联合人才培养多要素的有效汇聚,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化课程建设的协同平台。

2)构建课程设置结构模式

以应用引领课程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在原有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设了课程类型。图3为冶金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图。将课程设置为学位课程、选修课程、职业素养培训课、案例教学课和慕课。与原有的课程设置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3 冶金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结构模式

 

①新增设了3种类型的课程:职业素养培训课、案例教学课和慕课。②课程前置。新生在入学后,开始校内课程教学前,完成新增设的职业素养培训课(2学分)。我校15级、16级冶金工程硕士班在基地修完了职业规划、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公司法与专利法、企业运营沙盘模拟等系列课程。学生对这些课程很感兴趣,与来自国内不同学校的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由基地向我校反馈每位学生的考核结果。③将实践类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中。在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中,没有实践类课程。在2015年培养方案的修订时,冶金工程专业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训、冶金工程案例分析与实训2门案例教学课程,并建立案例教学数据库。④正在筹建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粉末冶金技术2门慕课。

3、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案例

1)依托跨行业工程背景,定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自动化专业凭借鲜明的行业特色与天然的地域优势,长期以来,在包装与轨道交通两个行业领域均已构筑了良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基础。依托轨道交通自动化协同创新中心、株洲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建设资源,依托跨行业、跨学科的工程背景,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优化,打破了课间壁垒,调整课程体系,提高了课程的交叉性、综合性、系统性,充分体现了学科集群与轨道交通自动化产业集群的行业特色和研究特色。

2)夯实多方协同合作基础,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科学整合中车株洲所等长期合作单位优势资源,通过培养责任“双主体”、教学过程“双嵌入”、学生实践“双导师”等举措,采用学校导师+基地导师基地单独导师负责+学校老师协助管理学校导师单独负责+基地提供支持等多种合作模式,长期聘请了多名企业工程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深度联合、立体开放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服务支持地方产业和行业,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已聘任20余名基地导师,已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大部分毕业后留在联合培养单位从事科研开发工作。

3)融合行业企业创新要素,促进教师培养向“双师型”目标迈进。

研究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要得到有效提升,关键在于双师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借力“专家讲坛”,邀请中车株洲所丁荣军院士、教学名师戴先中教授等海内外专家8人次来校讲学,激发青年教师科研动力;借力湖南省高校“海外名师”项目,连续三年分别邀请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张国礼教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刘新芝教授来学院进行系列讲学,帮助了青年教师工程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借力行业企业资源,委托长沙供电段、株洲电业局在工业现场进行的“普速、高速铁路电气化”、“智能电网及数字化变电站”等专题师资培训,逐步建立起教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队伍。

4)开展交流互访和承办高水平会议,拓宽国际视野。

通过与国际国内高水平大学、企业的交流互访,或是积极承办、协办、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扩展教师的国际视野,及时获取专业领域前沿信息,有效地提高骨干教师的科研素养和能力。自2012年以来,先后派出学院教师孔玲爽等8人次赴美、德、澳、韩等国进行访问交流或参加学术会议;先后邀请刘新芝等海外专家8人次、南车株洲时代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丁荣军院士等国内高水平大学、企业的专家学者12人次来校讲学;先后主办、承办、协办了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CCDC)等7场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会、科技沙龙等活动。

4、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典型经验

我校研究生创新创业一直是研究生工作的亮点。学校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极大丰富了研究生科研及创业积极性,反过来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实施课程体系与课堂教学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加强第三模块“创业教育”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学习,探索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探索由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与跨专业课程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教学覆盖面,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

2)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促进各学院实验教学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研究生开放;鼓励研究生创业团队用好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本校、株洲创新创业基地,同时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办好学校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研究生社团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三、存在困难、不足及发展思路

1、研究生课程改革是适应研究生教育新常态的一种有力举措,是研究生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诉求,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需要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研究生和导师共同认识到该项目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课程教学改革氛围。纵观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来看,课程改革困难或不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科学性有待加强。由于众多原因,我校在课程设置总体方面符合培养多方面人才发展需求,也确实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但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课程开放度、更新程度、课程共享度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急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加强内涵建设。在这方面,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双语化方面是短板。

2)课程建设相关经费不足。优质课程、示范性课程的建设缺少经费支持,精品课程、案例教学课程的数量太少,虽然强化了课程建设资助,但远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师资培训资助力度不够,经费紧缺。课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实践课时量单独核算成本过大。

 3)实践类课程急需要强化。强化所有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专业学位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虽有重大变化与成效,但急需要重点发展与建设。

2、根据以上不足,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强化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包括课程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类课程的案例建设;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推出精品课程,尝试与省内高校试点建立课程共享平台;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协同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重点推进“项目导入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试点建设;以服务地区行业为导向,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联盟体;以技能提升和职业规划为导向,建立 “项目、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建设教学案例库。

2)抓好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

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在学习知识基础上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包括科学探索和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生教材建设应从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入手,保持与本科知识衔接同时应加强理论研究基础能力建设,并应结合科研前沿课题和工程实践重要问题加强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研究生核心知识体系建设。研究生教材建设应符合国家下发的博硕士学位授予基本要求,从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和创新实践能力入手,以推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高为检验标准,建设基本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教材;统筹考虑,分类培养。在满足学位授予基本要求所需要知识的构建上,根据学位点层次和学科平台水平方面,形成满足不同研究特色的研究生教材建设机制。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强化整体设计和科学布局,从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国家“十三五”规划出发,研究反映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和满足研究生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总体方案,研究满足不同研究生教育水平和特色的研究生教材建设实施举措。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较为成熟的基本理论,可采用已有教材(包括国外教材),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建设,采用招标制进行教材编写工作。

 

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175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