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发表时间:2016-06-22    点击次数:41

    课程教学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我校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2014年,在湖南省学位办统一部署下,我校申报了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并获批。按照工作安排,我校制订了《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根据方案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大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建设试点改革各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将2014、2015年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一)制订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014年12月,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我校制订了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了实施方案的论证会,各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主任、分管院领导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研究生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后,提交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和省学位办进行了公开,同时将课程建设方案发布在研究生院网站,作为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课程建设方案的具体安排,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作为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的总体设计,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小组负责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财务年度预算中申请了课程建设项目、教研教改课题及研究生教育督导等专项经费,为课程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制(修)订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及考核、教研教改项目管理、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分类培养的原则,2015年全面实施2014年版培养方案。新方案围绕着“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行了课程设置的优化。

    1、学术型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1)按照一级学科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拓宽培养口径,注重课程设置的前沿性,打破了以前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的壁垒。尚无一级学科的可暂按二级学科修订,一级学科跨学院的由申报学院牵头制订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限定一级学科核心学位课的数量,按一级学科编写的培养方案开设的博、硕士学位课程不多于12门;按二级学科编写的培养方案开设学位课程不多于6门。专业选修课按照研究方向设置,每个方向至多设置8门选修课程。未设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适当减少课程的门数。同时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将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设置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按照新版的培养方案,全校共设置博士生课程51门,硕士生课程767门,其中博士公共课程7门,硕士公共课程14门。课程设置总门数相比于前一版的培养方案减少了17%,精简了课程数量,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2)以学科最新发展为依据,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符合学术型研究生特点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科专业均要求开设一门学科前沿课程,同时增设方法论课程、学术论文写作类课程。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学术问题的能力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培养。探索课程国际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学院采用本学科国际上优秀的原版外文教材和全英文教学。有国外特聘教授的学院须开设1-2门英文教学的研究生课程。

    2、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以社会经济需求为依据,以加强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类别(专业领域)至少应设置2门有职业背景的实践教学课程(不少于4学分)。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工程实际项目研究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类课程(含企业生产实践或运营实习)等,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界人士承担部分课程(或课程部分章节)。重视实践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强对研究生实践方法和技能等能力的培养。

    3、完成了所有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工作。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标准,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N并要求明确注明先修课程、参考书籍及文献等。要求培养方案上所有的课程均应制订教学大纲。目前,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均已上网公布,供师生查阅,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各培养学院按照要求,根据学院的自身情况,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水利学院论文写作课程由分管院长亲自讲授,化学学院的论文写作课程聘请了我校《食品与机械》(中文核心期刊)的资深编辑进行授课。电气学院开设的探索型课程,由本学科的指导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通过讲座的形式,分别介绍本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大部分工科学院如水利学院、土建学院等都会不定期邀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实践课程或实践环节部分内容的讲授。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三)完善课程教学组织和课程考核制度

    1、理顺管理模式。课程教学及课程考核的组织实施采用校院二级管理模式,研究生院负责公共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课程考核,学院负责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课程考核。研究生院对学院的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并按学期根据学生人数由学校预算给学院拨付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用。明晰了学校与学院的职权划分,理顺了业务流程。

    2、课程教学组织。(1)教学计划制订。每学期期末,各培养学院及时提交下学期的教学计划,学期课程的开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成绩登录时,研究生院将仔细核对教学计划是否与系统内排课情况一致。(2)网上排课和学生选课。教学计划制订后,及时进行在系统内进行排课。新生正式上课前,学院指导和监督研究生在系统内选好课程。学生在系统内选定课程后,各学院研究生干事及时统计每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并将带选课人数的课表发给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督导团,作为课程检查的重要依据。同时,研究生教育干事从系统中打印选课名单给相应的任课教师,以方便教师进行考勤,也便于及时发现在系统中漏选或错选了课程的学生。(3)严格调停课管理。一般不允许调停课,如确系需要,任课教师须在一周前提交调停手续,由学院签字盖章认可后方可调课。同时,为避免频繁调课,对调停课进行了次数限制。 

    3、课程考核及成绩管理。设立指导性意见,加大课程成绩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时的权重,激励学生重视课程学习。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规范了研究生的缓考申请程序。严格进行监考,严肃考纪考风。规范成绩登录,考试后两周内任课教师系统中登录成绩,成绩提交后任课教师无权限更改成绩。如确系漏登或错登,应由任课教师提交书面申请,分管院长签字认可后提交研究生院审核无误后方能修改。

    (四)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大力开展教研教改课题研究 。积极鼓励研究生教师申报教改课题,探索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2015年共立项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相关的省级项目2 项,校级项目5项。 其中,公共课体系改革研究1项,教学方式改革3项,案例库建设研究1项,教学内容调整和优化研究2项。

    2、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实践。 不少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良好。“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化,老师们采用授课、讨论、随堂提问、学生讲述(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绝大多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效果较好。有不少老师还能结合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教学,一些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能结合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讲述案例,使学生获益匪浅。”(摘自2015下学期研究生督导工作总结)

   (五)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1、严格立项和结题评审,建设优质的研究生课程资源

    2015年学校组织了课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和结题评审工作。课程建设申报项目分为“课程体系”与“重点建设课程”两个类别。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主要资助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必须向国内外知名大学看齐;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从以前的单一的精品课程项目扩充到国际化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一级学科基础课、学术能力培养课程等。项目的申报和结题均采用答辩制,答辩环节分为两部分: 课程负责人进行PPT汇报(时间限制为8分钟); 答辩专家审查项目建设相关证明材料并进行提问,由答辩人进行作答。

    经申报者汇报,专家提问并查看申报材料等环节,共立项2项课程体系建设项目,4项重点建设课程项目。10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省级2门,校级8门)通过了结题答辩,依托项目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2篇。建立了研究生网络教学平台,所有的课程建设项目均要求将课程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等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全校师生查看。

    2、加强案例教学,重视案例编写,提高案例质量。启用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培训与交流,开展案例教学研究等。我校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获第一届全国应用统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一等奖;经济与管理学院有6篇教学案例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案例,有2篇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

   (六)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

    我校从2011年开始设立督导专家组,经过几年的建设和改进,督导机制不断完善,督导工作不断规范。目前共聘请了12名拥有丰富教学和研究生指导经验的督导专家,对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和评价。几年来,督导工作在课程教学的监督和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督导效果显著,得到学校领导及师生的好评。我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督导和研究生院、培养学院抽查的三级课程教学监督体系。

学校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暂行规定》、《长沙理工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制定了课程教学检查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生教育督导提供了制度依据。督导团对研究生课堂教学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参与研究生教研教改课题、课程建设等评审工作。每学期的开学、期中、及期末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开学例会专家督导团提交学期工作计划,期中例会对问题进行小结和反馈,期末例会对整个学期的督导工作进行总结。定时通报督导情况,及时进行问题反馈,对问题较严重的相关学院或教师进行约谈。

    根据督导团专家的学期总结报告,2015年共听课1100余节次,查课460余节,听课面涉及各研究生培养学院的硕士、博士课程。研究生课程教学持续取得进步,表现在上课纪律、授课规范、到课率、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及课堂教学效果等各方面都有新提高,专家评教的优良率比较高。大多数老师教学认真负责,责任心强。学生到课率基本维持在85%以上,许多课程的到课率达到了100%。另外,督导团还对课堂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院和教师进行了通报,对一些好的做法进行了总结,起到了示范和推广的作用。

   (七)激励约束机制

    1、面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在对研究生培养学院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课程组织实施、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是重要评价指标,其中,教学组织与实施最终评分由督导组根据课程检查情况进行。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评分由研究生院根据当年课程建设项目和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和结题情况进行评分。

    2、面向任课教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奖励机制。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入年终工作量的计算,并与本科教学工作量一起作为职称评定中教学指标完成情况的依据。研究生教研教改课题及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和结题验收情况也与职称评定挂钩。另外,教研教改课题、课程建设项目、培养方案制定、教材编写等课程教学改革工作都列入了年底教师教学业绩值的计算,直接作为对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奖励。

    二、典型经验

   (一)设置“课程+科研+双创”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课程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设置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创新思维,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科研+双创”课程体系。设置了院级专业选修课程,满足研究团队对专业化课程的知识需求,根据各个研究团队的特点、知识需求的差异,对学生量身定制。设置了探索型课程,导师为研究生开设1-2门本学科研究方向的前沿性课程,并对学生进行考核,使学生紧跟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三结合”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涌现。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梁波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刘燕平同学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上发表的论文“SILICON-BASED MATERIALS AS HIGH CAPACITY ANODES FOR NEXT GENERATION LITHIUM ION BATTERIES”获得ESI热点论文(0.1%),该同学获2015年度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曾祥君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项目“电力互联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在2015年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二)构建“专题+讲座+教师团队”模块式课程结构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建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组教师在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学科要点与学科前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同时,教学采用讲座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课堂气氛民主,教学方法灵活,注重问题导向,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了教学内容研究前沿化、专题化和主讲教师最优化配置,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知识型教学、单向式教学等课堂教学问题,实现了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开展“基础+能力+差异”的研究生公共课改革工作

    学校从五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改革:精确课程定位,突出“研究性”,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研究性思维;细化教学目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院需求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打破学科体系大而全的知识讲授,针对研究生的需求,供给有侧重点和针对性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加强任课教师遴选,建立研究生公共课任课教师竞争上岗、滚动建设、科学评估制度;建立开放式课程教学平台,完善研究生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研讨式”教学课堂建设,规范课程考试,形成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考试制度。

   (四)探索“学校+基地+专业实践”的企业课程开发模式

    重视研究生实践课程开发,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共同开发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课程,推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采用双课堂教学形式,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实践课程讲授;建立 “高校理论教学 + 产业教学科研中心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 企业项目培养”模式。实行教学项目化,项目课程化的课程匹配。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课程,专业先导课程,项目补充课程,指导研究生职业能力规划、项目实践。

   (五)建立“监督+指导+评价”的研究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团,通过专家查课、听课,规范课程教学秩序,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导学生改进学风。建立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研究生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对研究生课堂教学进行质量评价,评选典型教学案例,规范研究生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对照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课程体系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不够明确,仍然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跨一级学科课程开设数量较少,按照目前;定,研究生可以跨学院选择1-2门课程,但是基本限于少部分导师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进行的,由于跨学院层面学科交叉和融合度不够,因此跨学院选课基本是导师和学生的自发行为,比例偏小。研究方法类、学术实践类、研讨类和双语课程开设数量不够。优质的课程资源不足,未建立开放性、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

   (二)教学模式需进一步改革。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不合理,需进一步优化。部分教师,特别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三)课程准入与退出的审查机制不完善。新开课程的申报和审查机制不完善,课程开设标准未明确。对已开课程的设置情况与教学效果评价较为分散,未形成完备的审查制度。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未制订相应的调整或退出方案。

   (四)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评教体系未完成建立,由于管理系统中学生评教功能未上线,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目前只能通过督导团专家调研、座谈会以及小范围的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评价效率较低而且准确性不高。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评价已建立了基本的标准,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发现,由于学科差异等情况,评价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五)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内容较本科没有明显变化,学生普遍反映对能力提高帮助不大,导师也认为学生的英语水平未得到应有的提高,部分学生英文阅读能力较弱,英文写作及交流能力就更加欠缺。另外,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学院或学科中具备全英文教学能力的教师也无法开展英语教学。英语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我校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

    四、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与措施

   (一)继续推进课程建设项目的实施。依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精简课程数目,杜绝因人设课现象。学术型研究生课程设置拓宽研究生知识基础,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坚持以实践能力为重点,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开展研究生案例教学研讨活动,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材建设,通过立项,在2-3年时间内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案例教材。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鼓励国际化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营造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打造优质课程和教学案例资源。深入推进研究生公共课改革,共涉及博士、硕士16门课程的改革,从我校研究生公共课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任课教师准入机制、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考核(考试)制度进行系统设计,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推进校课程改革的内涵建设。

   (二)严格课程开设审查,建立课程准入机制。建立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建立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审查课程。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应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

    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应查明原因,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课程选课人数未达到一定人数(一般为3人),该课程在本学期不予开设,若两年内均未达到开课人数,以后该课程将不再开设。对于以前设置过的课程,因故(无人选课、选课人数少、教师出国进修等)连续两年及以上没有开设的课程,原则上禁止列入教学计划。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推行研究生评教。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增加评教功能模块,学生在系统内对所选的每门课程做出教学评价。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方式对任课教师指出其他意见或建议。研究生院将评教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反馈给相关学院和老师,以便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以便于督导团能更科学地进行课程评价和监督。探索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和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四)提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实施公共英语课的改革。放宽对任课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要求,通过试讲等方式选拔一批优秀任课教师。强化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着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英语学术论文、英语写作、听力及口语等能力。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学院(特别是已招生留学研究生的学院)进行试点工作,学位基础课采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进行全英文授课,鼓励非学位(方向课)进行全英文教学。同时,继续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外短期访学与国际学术会议活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