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南华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工作总结报告

发表时间:2016-06-22    点击次数:27

    南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其中工程硕士领域11个)。目前在校研究生338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37名,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在校生总数62.7%。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精神,于2014年起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改革,按照《意见》要求,加强探索与和实践,构建更加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机制,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和监督,加大政策和保障力度,并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促进整体水平和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将试点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两年来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基本情况

    南华大学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确定试点范围,明确思路措施,全面推进建设,取得初期成效。

   (一)项目试点范围

    在8个一级学位点开展试点建设改革,包括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临床医学、药学,涉及7个学院及24个临床医学专业培养单位。

   (二)建设思路措施

    学校明确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做到思路清晰,职责明确,保障有力。

    思路上“三个纳入”:把研究生课程建设纳入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任务,在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中列有研究生课程建设任务,在学科建设、深化改革、卓越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明确了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求,在对部门年度工作绩效检查考评中构建了研究生课程建设指标。

    体制上“三级负责”:学校成立研究生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生处为职能部门,负责顶层设计、整体部署。2014年12月,制订了《南华大学实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课程建设原则、建设目标、课程体系要求、课程建设措施以及进度安排和预期效果。学校层面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立项、建设、验收、制度建设、经费保障;学院层面根据学校的总体规划,负责制定各学院课程建设改革工作总体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撰写年度总结报告,提交阶段性成果;学位点负责各学院的课程建设改革工作方案的具体实施,提交本学科的改革措施、改革内容、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年度报告。

    经费上“三项支持”:学校单列校级研究生课程建设教研教改项目,单列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单列研究生特色资源建设项目。两年共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的教研教改课题85项,精品建设课程9门,教材建设5门,配套安排经费83万元。

    政策上“三条激励”:将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绩效列为职称评定指标,列为津贴评定指标,列为校长奖励基金奖励项目,对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两年共奖励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的校长奖励基金项目9项。

   (三)全面推进建设

    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抓住重点难点,积极全面推进课程建设,做到符合《意见》要求,体现一定特色。

    1.调整课程体系,符合培养需要

    坚持以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在培养方案中,明确了课程结构要求,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和公共必修课(非学位课程)、专业选修课等组成课程体系。区分学术型博士、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等层次和类型,安排学分,学术型博士课程为18学分,硕士层次两个类型的课程学分在32左右。要求各学科增设一门全英文课程,部分课程实现中英文双语教学。

    公共学位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外国语;公共必修课基于一级学科设置;公共选修课确定为理工类公共课程、医学类公共课程以及人文素养类课程;专业学位课确定为本专业系统专门知识、专门方法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确定为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相应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专业选修课要求突显学科交叉融合。

    2015年底,共开设研究生课程1083门,其中公共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程21门,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063门。近两年,新审批开设的课程71门,经评审暂停开设的课程87门。

    在开设课程中,研究方法类课程33门,研讨类课程25门,实践类课程19门。试点学科中,开设全英文课程18门,中英文双语教学课程25门。

    各学科课程设置基本上分为五个模块:①学位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前沿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研究方法课程模块,主要是科研设计、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介绍;④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实践能力培养;⑤学术活动模块,要求研究生每年参加10次以上的名师讲坛、企业家论坛、学术讲座等学术活动。

    增设了核医文化、核安全、核安全文化、医学与人文、医学与伦理、理工类公共课、医学类公共课等一系列跨学科、跨学院的选修课程。

    2.优化课程内容,改进课程教学

    按照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的基本要求,抓住重点,调整优化课程内容: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更好适应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提高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用好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充分讲授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创新过程;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按照促进师生良性互动、加强课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基本要求,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学习效果。吸收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坚持学术民主,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明确要求和加强指导,促进研究生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积极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学习咨询、针对性学习指导和信息化技术支持。

    试点学科中研究生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通过开设新课程、更新已有课程内容,基本上突出了一级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公共性,突出了专业课程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突出了选修课程的交叉性与融合性。

    试点学科中研究生课程教学,积极探索应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加强互动和指导,注重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形成了更具实效的特色教学案例(详见典型经验之三)。注重引入互联网+教学,建设了课程网站、微博、博客、微信,对全校研究生选修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在研究生信息管理平台上建立一体化课程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网上讨论和答疑,拓宽课程教学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效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3.引导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

    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教师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

    引导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教学的根本要求。教师自觉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强化任课教师资格要求。在现有任课教师考核和新开课程教师审查中,突出师德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强调科研水平与持续科研要求或/和实践经历与实践经验要求,为课程开设、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形式拓宽、教学效果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不断完善“钻研教材—写出教案—集体研究—修改使用—课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流程和各环节要求,提高备课质量。要求和支持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两年,任课教师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87项;获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教研教改课题56项,为加强研究生的重要能力培养创造了条件。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广开渠道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并组织开展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近两年,任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81人,国内进修学习110人,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类比赛获奖148人次。

    4.覆盖建设环节,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课程申请与审查制度。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审查课程。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通过试讲等确认达到预期标准的批准正式开设。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学校指导委员会、研究生院和内外部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健全课程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严格教学组织与管理,要求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研究生处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学校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推广优秀教学典型经验。

    完善研究生选课制度。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进行指导和审查,并管理和监督计划的严格执行。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课程。

    强化课程考核制度。建立完善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的制度机制,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完善多元化考核方式制度,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建立学分互认制度。建立学术型研究生与其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互访、学分互认机制,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多所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临床医学研究生与南方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达成了学分互认协议。

   (四)取得初期成效

    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稳固支持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单位,关键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管理的创新性,使研究生切实受益,从而培养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两年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广大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资源、教学形式进一步丰富,研究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课程设置上与执业资格的考核紧密挂钩,近两年来我校研究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执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大幅度提高,比如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会计师等;尤其是2013年南华大学被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后,我校及时修订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紧扣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的考核内容,极大的提高了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执业医师资格证通过率,每年的通过率都在95%左右。

    近两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抽检合格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二、典型经验

   (一)“多措并举、强劲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好服务于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学校着力推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和支撑平台基地建设。

    1.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打造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直接培养基地和强化培训高地。2016年,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分属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化工等学科,探索构建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课程体系框架下,增设了1-3门创新实践课程。学院成为创新实践课程讲授平台、开发园地和内容更新前沿。

    2.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平台。2014、2015年,学校共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58个,其中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6个,覆盖机械工程、核科学技术、药学、会计硕士(MPACC)等学科,与广东某设计院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相关学科与这些基地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19门,在基地遴选课程教师36人,并培训校本部教师21人,共同讲座讲授实践性课程11门。

    3.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为拓宽研究生重要能力素质培训途径提供显性和隐形课程支持。2014、2015年共有165项研究生创新项目获得省、校级资助,其中,省级资助67项。通过创新项目的引领和支持,既充实了相应显性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挥了科研实践活动这类隐性课程对于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4.各学科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开设相应课程与专题讲座。组建研究生团队,积极参加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慧城市与创意设计大赛、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MPAcc案例大赛、MBA企业案例、MPA案例大赛、法律案例大赛、英语翻译大赛等竞赛,根据不同学科竞赛要求,开设相应课程与专题讲座。如,针对数模竞赛,有96名同学报名参加,由数理学院组织专任老师讲授相应课程。近2年来参加学科竞赛取得瞩目成绩,在第三届中国MPAcc学生案例大赛中,进入全国十强赛,获总决赛第二名、总决赛团体二等奖。在“华为杯”第十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总决赛团队三等奖。在湖南省高校首届MPA案例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首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高校首届研究生辩论赛中获大赛季军。

    5.学校依托特色学科,积极承办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和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活动,开展多类型课程学习与交流。如,承办的核能产业与环境保护湖南省研究生暑期学校,湖南省新发与再现传染病防控研究生暑期学校,每期暑期学校招生来自省内兄弟高校的研究生100余名,精心设置基础课程、专题课程、实践课程和前沿学术交流课程,邀请院士、校内外专家为学员授课,同时,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省内其它兄弟高校举办的暑期学校,学生参加一次暑期学校记为2个选修学分。承办的湖南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现代医学与健康分论坛和第八届研究生创新论坛环境保护与核能发展分论坛,每期分论坛面向以省内为主的在读研究生征集学术论文,每期开设不同专题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为省内研究生提供发表学术见解和探讨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

    6.学校坚持举办南华大学研究生楚岳节,逐步成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品牌活动。研究生楚岳节以“博大精深、传承创新”为宗旨,以学校校训为精髓理念,分为明德篇、博学篇、求是篇和致远篇等四大篇章。明德篇:开展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科研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形势政策等系列活动,着力提升研究生品德修养、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博学篇:举办院士主题讲座、与名师面对面、导师讲坛、专家讲座等名家系列讲坛活动,促使研究生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理念上兼容并包,感受名师大家风范,感悟科技活动魅力,激发学术创新灵感。求是篇:举办学术论文征稿、学院论坛、校际论坛、学术报告竞赛等活动,促进研究生多学科交叉交流,碰撞学术思想。致远篇: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面试模拟大赛、企业家讲坛、职业规划讲堂等活动,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研究生楚岳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9届,共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00余场,编辑9册研究生楚岳优秀论文集。近年来学院学位点每年承办40余项活动,形成了突出的亮点与特色。学术引领:既有院士、校外名家又有校领导做客“研究生楚岳节”作精彩学术报告;百花齐放:学院积极主动承办,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学术氛围浓厚;层次多样:既有专家学者又有青年学者的学术讲坛,更有研究生之间学术交流;领域宽广:综合素质、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二)“三层次协同、多主体联动”的研究生课程质量监控评价保障体系

    1.课程教学三级监控体系。学校由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学院、教学督导团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院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教学督导组、院教学科研室,以及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学科由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研室与实验室主任、教学秘书及任课教师组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这些机构和人员各司其责,相互协调,共同履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职责。

    2.课程考核三级评价体系。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包括课程开设评价、课程教学评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及课程考核评价。建立了学校(教学督导)、同行、学生对所开设课程进行考核评价的体系。每学期的开学初与期中学校研究生督导及同行对开设的研究生课程进行听课及教学效果评价,每学期末学生完成对本学期本专业所开课程进行网上满意度调查及存在问题反馈。

    3.课程质量三级保障体系。学校层面主要从制度建设、监控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学院层面主要负责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教学监控与评估、反馈信息处理、教师队伍建设,以此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学科主要负责课程教学的实施,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材建设。

   (三)彰显办学优势、注重内容优化的特色教学案例

    1.机械工程学科着力提升研究生工程能力的课程现场教学

    为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机械工程学科特别重视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开展现场教学。如在《CAD/CAM》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带到衡阳拖拉机总厂的齿轮车间,通过对滚齿、剃齿、铲齿的设备、工艺、工装等应用现状、技术难点及CAD/CAM知识的讲授,着力培养学生应用三维特征造型技术、曲线拟合与精确设计、并行工程、计算机三维动态仿真等现代设计制造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解决工程科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现场教学,使学生了解:滚刀的渐开螺旋面由阿基米德螺旋面代替后会引起造形误差,插齿刀修正齿形角后会引起齿形误差,平置的铲齿刀必须按轴向齿形制造,具有适当沉切量的齿轮能有效地减小因润滑油的唧出对齿轮副齿顶齿根的冲蚀作用并有效地降低齿轮箱的油温;对于花键滚刀、链轮滚刀、行星摆线齿轮滚刀、大沉切量剃前齿轮滚刀等复杂刀具,精确制造的前提是利用SolidWorks三维特征造型技术有效地实现基本蜗杆法向齿形与轴向齿形的图形转换,以便为精铲刀廓形的精确设计提供依据;基于TableCurve等软件,以形式紧凑的数学表达式将轴向齿形拟合成高可信度的经验公式,以便于在计算机上调用、查取、作图和分析,是解决复杂图形文件表达、传递和精度问题的有效途径;评价拟合曲线的适用性时,除了注重剩余标准误差与相关指数的大小,还应综合考虑其连续性、光滑性、保形性及拟合误差等因素;引入并行设计思想,借助于Pro/E虚拟设计技术和三维动态模拟,教师团队帮助企业设计制造的顶套式剃齿夹具在定位、夹紧方式上较现行剃齿夹具取得根本性的创新和突破,在定位精度、刚性、寿命、可靠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先进性等等。

    推行现场教学这种操作性强、注重时效和面向行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其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勤奋肯干、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机械工程人才。

    2.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强化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拓展式教学

    为了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不够深入、知识陈旧、同实际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部分研究生只知道通过查阅文献获取知识的局限性问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点进行了拓展知识获取能力的教学改革。一是通过学科交叉前沿进展的教学促进研究生领悟知识拓展的技巧。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前沿》课程,通过安排核科学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电气工程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教授,讲述将安全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到新专业领域的进展和前沿,启发研究生结合学科交叉应用前沿进展的学习,拓宽知识获取的领域,领悟知识拓展的技巧。二是要求养成递进式阅读习惯,提高研究生知识获取的效率。指导研究生首先选一本介绍本学科的比较通俗的读物或者教材阅读,迅速了解和掌握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性知识;接着读一本本学科比较好的学说史,从而对这个学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概貌式的全面了解;再阅读这个学科的经典著作选读之类的书,进一步了解该学科历史上最重要的那些学者的主要思想,通过1读原著的部分章节领略大师的风采;还阅读相关的前沿问题集,以迅速走到这个学科领域的前沿。三是指导研究生在书本外、在社会实践中寻找知识。要求研究生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通过观察、体验和探索,把书本知识与之联系对照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功夫在诗外”、“于无字句处读书”的雅趣意涵。

    3.基础医学学科提升学术鉴别能力的基础性平台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学术鉴别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本学科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否准确把握、研究核心和关键问题能否深入认识和已有研究过程的局限性能否准确甄别。基础医学学科通过基础性平台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鉴别能力。

    以文献研讨式教学为基础,奠基学术鉴别能力。基础医学各二级学科长期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的文献研讨式教学,由导师或研究生选择相关文献,然后由研究生轮流做文献报告,全体研究生和导师参加,进行集体讨论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促进研究生充分了解各自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锻炼研究生的学术演讲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进行学术交流能力;通过提问、讨论和点评,全面了解科研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帮助研究生理解杰出研究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必须有规范的科研资料的整理和图表的制作,培养了研究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在不断提问、分析、点评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分析出文章的优点、不足和可改进的地方,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名教授接触式教学为平台,提升学术鉴别能力。借助主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中-加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暨亚洲支原体学术会议,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暑期学校平台和其他各种学术平台,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进行讲学,有目的、针对性地开设由一系列学术讲座组成的基础医学前沿进展精品课程,让研究生直接聆听著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聆听互动过程中,研究生不仅分享到著名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深刻体会到著名教授准确确立研究方向、始终坚持研究方向、不断深入课题研究的历程,领悟著名教授学术鉴别的智慧与能力、学术坚守的意志与定力。

    4.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验式”课堂教学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造特定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这不是简单的内容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来实现知识创造和能力提升的过程。经管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在遵循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多路径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以《资本运营与价值管理》课程为例,授课老师在虚拟资本运营情景的前提下,采用了“翻转课堂+参与式课堂+合作学习+移动互联网投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而《人因与安全工程》这门课程的授课点直接设置在人因研究所的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员与被实验对象的角色转换过程中,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管理理论与工具》这一门课则采取移动课堂授课方式,让学生到企业管理的一线去亲身经历,针对特定的管理问题,邀请企业中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授课,结合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以提升研究生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实战能力培养。以上多途径的体验式教学,既能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其实际教学效果反响好,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三、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课程建设意义重大,探索任务重,改革要求高,立项建设两年来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优化

    课程设置对培养需要的符合度、支撑度还有待提升,选修课程开设偏少,研究生可自由选修的课程范围还有限,特色课程需进一步丰富;在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持下新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升,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仍需加强;高水平双语教材编写工作急需加强;案例库建设的内容有待拓展,库容量需进一步充实。

   (二)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水平需要持续提高

    课程任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精力投入还不够充足;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需要充实、方式需要拓宽。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需进一步加强,学术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三)经费投入需要持续保证

    课程建设经费还不能满足课程建设需要,在分配与使用管理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支持力度。

    “十三五”期间,南华大学将在前两年研究生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生课程建设列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目标任务,加强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培养过程的规范和优化、管理体制机制的规范和优化,促进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为培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作出积极努力。

    四、南华大学“十三五”期间研究生课程建设规划要点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6]10 号)要求,结合南华大学实际,制定本规划要点。

   (一)课程建设基础

    南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8个(其中工程硕士领域11个)。2015年底在校研究生338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37名,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在校生总数62.7%。

    2015年底,共开设研究生课程1083门,其中公共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和公共课选修课程21门,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063门。

    在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中,研究方法类课程33门,研讨类课程19门,实践类课程19门(其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的实践性课程11门)。

   (二)课程建设目标

    1.课程体系更加完善。遵循研究生培养规律,按照教育部“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使公共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设置更好符合博士和硕士层次、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

    2.课程定位更加合理。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一级学科基础课的基础性与公共性,专业课程的前沿性与创新性,专业选修课程的交叉性与融合性。

    3.课程特色更加突出。围绕学校的特色学科,“十三五”时期分别在核类学科、医学类学科、环保类学科共建设20门、20门、10门共计50门课程,力争有20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有5门建成省部级精品视频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课程建设任务

    1.围绕培养目标,调适课程体系。

    设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体系。根据博士、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不同的培养目标,实行分层分类培养,不断优化培养方案,调整培养目标和学习年限。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特点,设置不同结构比例的课程体系。博士生要求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为目标,课程设置突出研究性、前沿性;学术学位研究生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体现前沿性、综合性和基础性;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强调社会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开设行业领域实践创新活动专题讲座。

    实行按模块设置课程。设置的课程模块包括:①学位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②前沿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研究方法课程模块,主要是科研的设计和研究方法介绍;④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⑤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硕士论坛。

    促进本科、硕士、博士课程一体化。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统筹安排、科学衔接学士、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避免在不同教学阶段出现重复或简单延伸。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延续性,进一步明确跨学科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补修所在学科前一学位的核心课程。

    促进部分课程国际化。参考世界著名大学同类学科的课程设置体系,积极开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2.加强课程开发,丰富开设课程。

    积极开发新的课程。紧密结合学科发展成果和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结合教师自身科研项目和成果,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开发新的课程,或更新现有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前沿性和实践性。力争“十三五”末,开设研究生课程达到1600门。

灵活确定开课形式。依据培养方案,结合课程特点,灵活确定课堂授课、专题讲座、自主学习、研究讨论、资源入网等开课形式,增强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撑力。

    加强教材选用及管理。继续加强教材选用管理,规范选用程序,积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国家级重点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选用优秀教材率应达到70%以上;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应达到80%以上;鼓励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编写出版新编、新著或新版教材,力争每个一级学科有1-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教材立项。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材建设,加强电子教材和多媒体教材建设,鼓励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教材。

    3.加强评价审核,确保开课质量。

    强化课程开设管理。建立完善的严格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审查课程。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通过试讲等确认达到预期标准后批准正式开设。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由管理部门组织校内外专家,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4.加强选课管理,发挥课程作用。

    加强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查。课程学习计划是实施培养和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重视全面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需要,制定课程计划。发挥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指导和审查,严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选课制度。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跨学科、跨院(系)选课。扩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相对集中安排课程学习的同时,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健全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健全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学校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通过评价监督发现的优秀教学典型进行经验推广。

    5.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授课质量。

    正确认识课程教学重要作用。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

正确把握课程教学根本要求。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着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继续抓好集体备课,继续抓好科学研究,继续抓好培训学习,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升知识能力水平,完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课程教学能力和培养指导能力。

    着力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生产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着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鼓励教师注重运用先进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自学、研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自主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开发完善网络教学系统。

    6.完善课程考核,优化教学过程。

    完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与结果运用。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对于考核发现问题的,要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或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对不适宜继续攻读的进行分流或淘汰。

   (四)课程建设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和学院成立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加强规划、指导和组织管理。每门课程形成课程建设小组,由责任教师牵头,负责具体课程的建设计划的实施。

    2.加强经费投入。

    对研究生课程建设采取立项建设的方式,统筹安排建设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学校在研究生教育经费中设立“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项”给予资助,在每年年初研究生处预算中核拨。同时制定南华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3.加强政策激励。

    配套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支持。学校针对研究生课程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列出项目指南,每年发布,培养单位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自主申报,学校评审择优支持。

    继续实施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按照建设目标要求,完成已立项的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根据情况作出继续支持、不予支持安排。新增建设项目3个。

    坚持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要求。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五、南华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对策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容建设的规范性指导。目前,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的原则性要求比较多,但规范性要求比较少,应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规范性要求,以便更好提高建设水平和效益。

   (二)提高经费支持强度,明确使用管理要求。

   (三)明确项目检查验收标准,发挥引导和约束作用。

 

 

                                                         南华大学

                                                      2016年6月3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