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贤人君子 彰往察来——记湖南师范大学“长江青年学者”郑贤章

发表时间:2017-04-27    点击次数:15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二楼当头至为僻静处,是郑贤章教授的办公室。虽然刚从教室上完三节课回来,郑教授脸上却毫无疲态。他的眼神柔和而真诚,语速很快,声音充满着激情,思维却很清晰。

潜心治学 甘之如饴

郑贤章教授跟汉文佛经的真正结缘,可算得上是机缘巧合。彼时,他的老师李维琦先生正是国内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研究汉文佛典的最早学者之一,郑贤章作为学生也参与到相关的佛典整理工作中。天性敏锐的他,在校对文献时,隐隐感觉到汉文佛典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区别于儒家、道家经典的独特价值,于是在校对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搜集了相关材料。1995年,郑贤章保送本校读硕,把佛典语言文字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此定下了他长期从事的研究方向。

日月如流,弹指间二十五年过去了。曾经青涩懵懂的学术新秀如今已是沉稳有担当的青年学者。前人做学问常有一生专治一经的说法:“专治一经,一经果能通,则诸经可旁及”。郑贤章深受学校李维琦先生、蒋冀骋先生和复旦大学吴金华先生三位导师严谨、扎实、专注科研态度的影响,走的也是由专转通的治学之路。他的研究成果从对某一部佛经或佛典的专书研究(如《<龙龛手镜>研究》、《<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到后来申请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时的《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再到如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汉文佛典文字汇编、考释及研究”,研究范围一步步扩大,研究思路越做越广,而每一步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坚实的脚印。

他的博士论文《<龙龛手镜>研究》考释了1000个左右的疑难俗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现为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被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的姚永铭教授赞为“孜孜以求,后出转精”之作,不少成果被新版的《汉语大字典》采纳吸收。《〈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考释了1500余个疑难俗字,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及湖南省首届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他的《〈郭迻经音〉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目前为止最为完备的《郭迻经音》逸文。专著《汉文佛典疑难俗文字汇释与研究》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的著作,考释了1400多个疑难俗字。

作为一个青年学者,郑贤章在学术科研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但“个中艰苦,过来人自知”。《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中的大部分俗字不见于电脑字库中,无法正常输出来,用图片格式又不美观,怕影响读者阅读。为了出版的需要,他曾用方正女娲补字软件造了近3个月的字,所造的字多达两万多个。他戏言:“几年来,学业没长进,倒把自己培养成专业造字员了。”

研究过程也不总是顺风顺水。郑贤章说道:“有时候搞一个星期半个月,一个问题都没发现;有时候发现了问题,在研究中却总也解决不了。”他认为,这个时候与其放弃,不如重新思考材料的价值,看能不能和其他材料结合,只要多角度去思考,总会有所发现。在研究中,有时他会碰到一些疑难俗字,明知道它有问题,却总也考证不出来。这时他便会把一些实在不能解决的字放入待考集中,让学术界了解后,同行一起来考释。“我会把这个字出自哪部佛经第几页全部标注好,这样其他人想考释的时候就只要对照着去找那个地方,他们就能省下许多翻阅的精力。”学人风度,可见一斑。

郑贤章力求自己的俗字考释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一点新发现、新证据,或某种新的证明方法”,多年的研究下来,他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首先,要重视新材料的发掘,阅读原材料。新材料能提供我们更多思考、选择的角度。其次,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需要持之以恒。因为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对学科较深入的探讨,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耐得住寂寞才能实现。再者,做学问要笨鸟先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咬定青山不放松,总能做出一定成绩。此外,学贵得师。我很幸运得到了三位老师的指导,他们对学术真正的热爱无形之中影响着我,让我觉得我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踏踏实实地把学术做下去。”

他相信做学问是一门快乐的事业。于他而言:“学者不必追求多么远大的学术理想和目标,只要自己做学问时感到快乐,只要自己的成果令自己快乐,就可以了。”他希望接下来团队做“历代汉文佛典文字汇编、考释及研究”项目时能乐在其中,同时又做出成果,“通过把现在能见到的汉文佛经中的文字全部收录起来进行解释、考证,能够为今后人们阅读汉文佛教文献扫清文字上的障碍,为今后从事汉文佛教文献其他方面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汉字史的研究提供一份新的规模宏大的文字汇编材料。”

传道解惑 念兹在兹

在科研工作上郑贤章从不浅尝辄止,情愿将冷板凳坐穿;在教学中,他则心肠极热,不愿当冷冰冰的教书匠。在他看来,课堂不应当照本宣科,唯教材论、唯知识论——而更需要关注它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他喜欢给学生推荐一些工具书,也会尽量把学术界的动态向同学们介绍,拓宽他们对于这门课的视野。他相信老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的对错,同学们都会以之为自鉴,于是更加注重自身修养。“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对自己要讲的东西始终是热爱的,充满激情的。上课过程中我从来不会觉得累,可能下课会累,但课堂上感觉不到,因为我不知不觉地投入进去了。”

他喜欢在黑板上写小篆,“因为打在PPT上,同学们看完了印象不深刻;手写的话同学们就会跟着我来。”有的毕业多年的同学曾笑着告诉他:“郑老师,您课堂上讲了什么我差不多忘了,但您在黑板上写小篆的那个动作,我却一直记得。”郑贤章老师对课堂、对学生都非常负责,他的课堂既能抓重点,又能深入浅出,他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不知不觉中,郑贤章已经在师大度过了二十五载春秋。这里早已成为他人生中最熟悉的一块地方。在这里,他见证着一批批意气风发的少年走进校园,又走出校门。羡慕他们年轻活泼的同时,又不由得替他们担忧。“现在的社会发展了,学生们身边的诱惑也多了。一方面,他们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被事物所驾驭,容易被时代牵着走。”

采访的最后,郑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你们要树立一个奋斗目标。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我们应该要有所追求,不能随遇而安。第二,你们要有忍辱和坚定的意志。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把暂时的困难当做宝贵的人生体验,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第三,你们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些事情。一方面自己要努力,一方面要见贤思齐,扬长避短。”(文/蔡宇婷 黄泽胤)

 

人物简介:

郑贤章,1972年出生,湖南南县人,博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核心刊物《古汉语研究》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语俗文字、佛经语言、汉语词汇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龙龛手镜>研究》、《<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郭迻经音〉研究》、《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龙龛手镜>研究》于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二等奖。《〈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于2011年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