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文件模板

省级动态

永不过时的文化之根——湖南师范大学郑贤章教授谈中国文字与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7-04-26    点击次数:18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郑贤章教授

 

郑贤章1972年出生,湖南南县人,博士学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核心刊物《古汉语研究》副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文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训诂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汉语俗文字、佛经语言、汉语词汇研究。已出版的专著有:《<龙龛手镜>研究》、《<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郭迻经音〉研究》、《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3项。《<龙龛手镜>研究》于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二等奖。《〈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于2011年获第十四届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二等奖。

 

记者(以下简称问):郑老师您好,您在俗字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只知道俗字笔画比较简单,惯用于民间而不见于高文大典,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俗字吗?

郑贤章教授答(以下简称答):正字是每个朝代官方认可或者人们认为比较规范的字。学界一般把形体相对正、字较简单、且在民间流行的字叫做俗字。其实,俗字虽然是相对正字而言的,但实际上不少俗字没有正字。字的俗和正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变化的、可以相互转换的。俗字也不完全在民间流行,有些文人也写。如果只说民间的话就把这些字拒之门外了,这些字在上层人士中流行后,到了下一个朝代就可能被规范成为正字。因此,俗字是民间使用的,这个说法不太全面。俗字中也有一些新造的繁杂的形体,《<龙龛手镜>研究》中收集的俗字很多就比较复杂,因此,俗字都比较简单的说法也是不全面的。

以前的文字研究主要是古文字研究,隶书以后的汉字形体研究得不够。后来人们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佛经文献中广泛存在着俗文字,整理写本佛经的需要推动了俗字的研究。现在文字学在学术界分成三大领域,一个是古文字研究,一个是近代汉字研究,一个是现在汉字的规范与应用研究。近代汉字中的核心研究就是俗文字研究。当然,俗字不仅仅在近代汉字中有,在古文字中也有。俗文字是文字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俗文字的材料往往比较新,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问:古代表示同一个意义的字经常有多种写法,有的是异体字,有的是假借字,有的是古今字,您认为俗字和这几个概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和关联呢?

答:这几种概念是从字的不同角度定义的,它们之间有很明显的区别,但也有相互交叉联系的地方。异体字,是指某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形体,它们的读音、意义、用法都是完全相同的,彼此使用起来也都是可以替代的;假借字,某一个字和另外一个字在读音上相同相近,人们书写时一下子想不起来这个字时,便换成一个同音的字来替代一下,这种替代是临时性的替代;古今字,指两个字构成一种古今关系,某一个字先出现,后来又被人们再造了另一个字来取代它曾经的某一个意义,有可能取代的是之前那个字的本意,也有可能取代引申义或假借义,古今字强调的就是在表达同一意义时它们的时间先后的不同。俗字这个概念主要是跟异体字之间有更多的交叉联系,因为俗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实际上亦可以说俗字就相当于正字的一种异写,只不过这种异写主要发生在民间,比较简易和通行,因而可以说某个字的俗字其实就是这个字的异体字。

 

问:您认为俗字在历史上起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俗字或者说古文字自身又有什么价值和内在的魅力?

答:就我个人而言,它的意义是积极的,因为它满足了人们记录语言的一种需要,起到对正字的补充作用,为我们后来汉字的简化、规范和溯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在推动汉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俗字有它特殊的文化价值,或为更好地表音,或为更好地表意,还有的为标新立异。至于消极作用也是有的。第一,从规范的角度来讲,一个字有多个写法,会对阅读文献造成障碍;第二,从汉字本身来讲,会造成很大的分歧,不利于信息的交流传达。俗字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交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用汉字记录下来的文献之中体现着古代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我们的思想、哲学等,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思想,可以说汉字是我们民族文明的载体,这就是它最大的价值。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今天,我们首要之事就是认识文字这个桥梁,如果我们有大量的文字不认识,那么整理出来的文本就是不全面的,传播出的也是错误的文化信息。我们研究文字,就如同获取了能够打开了解古代文化和传统文明之门的钥匙,这个钥匙掌握得越好、越强大,我们对传统的了解就会越深入。

当然,我们中国的文字本身也很有意思,比如汉字书法的魅力。人们在书法过程中造就了许多俗字,可以说书法造就了俗字的存在,同时俗字的存在又是书法书写和借鉴的形体;还有像金文、小篆等本身就能带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者,很多汉字的表意性强,它不仅仅是横竖撇捺的简单构成,而是有着文化、思想与美的艺术瑰宝,因而大家对于汉字的研究乐此不疲。还有,将甲骨文、金文、篆文这样的文字以书法作品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也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体现吗?所以,汉字的魅力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一种魅力,它不是阳春白雪般“高大上”到百姓们无法接触的,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乐趣与喜爱之处,它就是全民族的一种存在。

 

问:您曾从疑难字的出发点上研究过《汉语大字典》的缺失,您认为类似《汉语大字典》这样的辞书编撰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答:辞书在性质上面是一种工具书,是供人们来查找、了解某个字的读音、意义及运用情况。因此,一本字典要编撰,必须要掌握几个方面:第一,要根据辞书编撰的目的,比如针对什么样的文化层次的读者,确定目标和受众。像《汉语大字典》的编撰就是为了出一部具有国家权威性的字典,就是说它无论从规模还是权威性、准确性来讲都要有更高的要求,哪怕所收的汉字形体上多加了一点或少写一点都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抹杀;第二,每个字具体的音都要有考证的来源,绝不能注错音进而误导了读者;第三,释义必须准确,确定几个义项、为什么这么确定,都要通过研究确凿地定下来,另外不能出现义项放到文本中解释不通的现象,义项要有逻辑性和严谨性;第四,作为一本大型字典要尽可能给每一个字的义项提供例证,否则义项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而且例证要准确对应,不能张冠李戴;第五,读音和意义之间一定要做到匹配,这个意义到底对应着哪一个读音,要通过研究考证之后确定。

总的来说,大字典应当尽量地减少“未详”二字的出现,不要让读者失望。而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其中音不详、义不详、或缺少例证的情况,从而使得大字典越来越完善,使其权威性越来越得以体现,实用性也越来越高,读者亦能越来越满意。

 

问:古代汉语、古代文字的研究是我们沟通古代文化的桥梁之一,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您对这种民族文化在当下的传授与接受的方式方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专家学者研究哪些说法和价值观在现代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可以继承和发扬。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第二,营造一种全民对传统文化热爱和尊重的氛围。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流于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容。

从古代汉语、古文字研究和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在中小学或大学教材中适当加重体现古代文化学说的作品,特别是易于理解和接受的。但一定要有所甄别,不能鱼龙混杂。在古汉语、古文字的讲授和研究中,应尽可能地做到古为今用,尽量挖掘对今天社会的发展、对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起到实质作用的部分。比如,可以把古文字的书法艺术作为一个考虑;汉字可以做成动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古文字以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古代汉语课程可以教学生对对联、写诗、填词,把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X大家喜闻乐道的形式来传授。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可以用现代的方式和古为今用的观念进行更好的讲授,如果用古代的方式传授古代的文化可能会造成时代的隔阂。

问:我们听说您经常跟学生讲要扎实做学问,板凳甘坐十年冷。您从事古文字相关工作多年,成就斐然,老师您能谈谈我们研究生应当如何克服浮躁、潜心研究,真正地走进学术中去吗?

答:现在确实是一个思想、信息更新迅速的时代,我们的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也确实会遇到很多自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困惑。

我的想法是,研究生期间首先是要能静下心来,否则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我常跟学生讲,每一个人的潜能、智慧、知识储备都是不一样的,但大家都能做到下定决心后沉下心,减少外界对自己的诱惑。有恒心、毅力、定力是事业或者学习成功的必要品质,先天的不足可以“笨鸟先飞”,先天便具有天赋就更加如鱼得水了。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诸如手机、电脑等对我们的听觉、视觉感官带来冲击和愉悦的东西太多,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定力。

第二,我们有了毅力、恒心、耐心以外,还需要对自己的方向和发展的领域做思考,不思考很容易走向知识的简单堆积。研究是基于问题展开的,对前人的成果,我们在尊重的前提下应有怀疑精神,对新发现的材料更加要有问题意识,能旁征博引,敏锐地发现问题。我们最好平时就养成带着思考、问题来读书学习的习惯。

第三,潜心研究和慎独不代表自我封闭,要适当与相关领域交流,把握我们所从事的方向在国内外研究中所达到的高度和程度,避免走重复的路,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些,做出来的成果可能就会建立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上面。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当主动跟学术界和学术前沿保持一定的追赶姿态,否则在研究价值上就容易打折扣。(/杜娟 白霜 李梦霞)

你可能感兴趣的

尾文件模板